教育直接關係到國家競爭力與社會的貧富差距,最重要的根基在於小學,若不下苦功打好根基,沒有根的樹如何開花結果?
有人認為美國能在20世紀成為世界的首富,最大的功臣是教育:1890年時,美國人平均受8年的教育,1900年時就升到8.8年;1910年時是9.6年,1950年時,全歐洲只有不到30%的人口念完高中,而美國是70%,到1960年時是14年,而且80%的人高中畢業。
教育提升帶動科技進步,那時美國在工業科技上領先全球35年。因此美國的生產力和經濟成長是全球之冠,美國人生活的富足被其他國家人民認為是天堂。我1976年去倫敦和巴黎開會時,很驚訝發現兩大名城的廁所居然沒有衛生紙,而且要繳費才能如廁;市場的貨物也不像美國滿坑滿谷,好像要溢出來似的。
曾幾何時,情況轉變了,美國自1975後教育沒有進步,經濟就明顯下滑,最後竟然被芬蘭、冰島、愛爾蘭等小國趕上了。
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海克曼(James Heckman)說當教育程度超越科技時,貧富的比例變小,因為市場上到處都是有技術的工人,薪水的差異不會很大,但是當教育的進步落後科技時,貧富就懸殊了,因為只有少數有技術的人可以拿到高薪,而沒有技術的人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,只有任人宰割,薪水差距就拉大了。
教育直接關係著國家競爭力與社會的貧富差距,難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教授麥迪納(John Medina)會跳出來痛批美國的教育沒有因材施教,制度僵化,忽略孩子大腦區塊成熟的次序和時間有不同,造成人力浪費、經濟衰退、國力下降。他強調教育最重要在小學,因為它是扎根的工程。我看了很有同感,現在的人好高騖遠,都不肯下苦工打根基,沒有根的樹如何開花結果?
最近很多人在檢討0分上大學,其實會考0分跟孩子過去的基礎教育有關。現在台灣廣設研究所,什麼奇怪名稱的研究所都有,造成博士滿街跑,但我們的體育博士不能上場比賽,戲劇博士不會上台演戲,因為他們沒有練基本功。
最近聽說連培養國劇人才的傳統戲劇學校都不要求學生練早功了,理由是宿舍不夠,不能要求走讀生(非位宿生)6點到校練功。這真是因噎廢食,如果要吃梨園飯,就得練基本功。宿舍是技術問題,可以克服,但是「本」不可因「末」而放棄。
台灣常有這種事:戶外教學翻了車,以後就不准戶外教學;怕老師改作文不公平,就廢考作文,忘記了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。如果目的是重要的,那麼,主事者應該想辦法克服技術上的問題。要做就找得出方法,現在不是又恢復考作文了嗎?但是國文程度的下降可能要好幾年才補得回來。
要樹成材,扎根必須切實。看到現在大學生的高失業率,政府或許應該回頭看看,把錢用到小學上,好好把教育的根扎穩。(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
橙盟有限公司~專營各類3C產品,舉凡MP3,迷你音響,iphone各類手機外接喇叭,生鮮魚貨及健康保健食品,橙盟一向秉持誠信熱心提供客戶貼心的服務及優良的產品。現有商品~橙品正挪威鯖魚,橙品智利鱈魚厚片,橙品智利鮭魚厚片,橙品印尼土魠魚及橙品豆花系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