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21wallpaper-4_1600.jpg 

是因為農曆的七、八、九三個月稱為「三秋」,而八月在秋季的中間,十五號又正好是月圓之時,所以就稱為「中秋」。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禮制,早在《周禮》一書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詞的記載。

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,在中秋時節,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,觀賞祭拜,寄託情懷,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,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,一直到了唐代,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,《唐書太宗記》記載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”,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元旦齊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。

而原本八月十五就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神誕日,所以在這天家家戶戶就有拜土地公的習俗。

另一種算法則據節氣,按照二十四節氣,一季共六個節氣,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、處暑、百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,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,一年污水拋散土地上,收穫在即,因此,家家拜祀土地神,答謝神的保佑,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,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,因此由祭月、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。

中秋節的傳統習俗

1、賞月:
在中秋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結綵掛提燈,並在月下一家人團圓聚在一起喝酒、吃月餅、賞月,其樂融融,也因為這一天也正為月圓之日,藉此引喻家家戶戶團圓之意。
2、猜燈謎:
相傳在古早八月十五當夜,各詩社的詩人均會聚在一起吟詩賞月,依作詩的等級給予獎品,有心人也可提供紙墨作為獎品,而門前也可掛著燈猜,猜對的人即可得到獎品。
3、晚睡:
據說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如果晚睡就會使壽命延長,未結婚的女孩若晚睡則會使母親長命,也因為中秋節適逢各家庭團圓之日,大家均晚睡以賞月、飲酒作為消磨時間,故有此一說。
4、求事聽香:
據傳聞,在中秋節這一天的晚上或者是正月十五的晚上,未婚的男女為了求得良緣,或是婦人希望得子,都可「聽香」來讓希望成真。
聽香: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,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,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,便持香出門。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。
5、少女偷蔥:
民間相傳,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,只要偷得別人的菜圃中的蔬菜,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。有句俗語「偷著蔥,嫁好尪;偷著菜,嫁好婿」指的就是這項習俗。
6、吃米粉芋:
在中秋節這天拜拜時可多一道「米粉芋」,有俗語說:「吃米粉芋,有好頭路」,取芋、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。
7.拋繡球:
古時侯以拋繡球的方式來為未出嫁的女兒選丈夫,主要的日子就定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,主要是因為女兒已到達相當的年齡,卻因為沒有緣份而把姻緣交由上天來安排,傳說必須依照天命不問富貴貧賤均依得到繡球的男子娶得佳人。

8.嫦娥奔月
關於月亮的傳說很多,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,傳說在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,曬得莊稼枯死,民不聊生,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,他同情受苦的百姓,登上崑崙山頂,運足神力,拉開神弓,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,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,為民造福。至此之後,后羿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,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后羿除傳藝狩獵外,終日和妻子在一起,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。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,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。
直到有一天,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,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。據說,服下此藥,能即刻升天成仙。然而,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,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。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,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,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。
三天後,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,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,留了下來。在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,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。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,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,轉身打開百寶匣,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。嫦娥吞下藥,身子立時飄離地面、衝出窗口,向天上飛去。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,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
傍晚,后羿回到家,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。后羿既驚又怒,抽劍去殺惡徒,蓬蒙早逃走了,后羿氣得捶胸頓足,悲痛欲絕,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,這時他驚奇地發現,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,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。他拼命朝月亮追去,可是他追三步,月亮退三步,他退三步,月亮進三步,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。
后羿無可奈何,又思念妻子,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,擺上香案,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,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。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,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從此,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。

9.吳剛伐桂
傳說中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,有五百多丈高,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,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,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。幾千年來,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。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,是漢朝西河人,曾跟隨仙人修道,到了天界,但是他犯了錯誤,仙人就把他貶到月宮,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,以示懲處。
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,歷史悠久,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,有不同的說法,普遍的說法是:
唐朝時,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,平定其屢次的侵犯,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,轉戰邊塞,結果屢建奇功。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。為了慶祝勝利,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,軍民狂歡通宵。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,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。太宗李世民大喜,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,取出彩色圓餅,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(即月亮)。”隨後,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。從此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。

相傳元朝由蒙古人統治時,最低等的階層是漢人,但人口還是以漢人為多,統治者為了防止漢人反抗,於是把二十戶漢人編成一組,稱為「甲」,並由蒙古人擔任每組的「甲主」,漢人居民就是甲主的奴隸,如此一來便令漢人的生活苦不堪言,但卻不敢反抗。
直到元順帝繼位,他終日過著荒逸的生活,漢人察覺到元朝滅亡的日子不遠,於是暗地裡計劃推翻元朝。他們在做圓餅的時候,想出在圓餅中放入紙條作傳遞消息的方法。於是,漢人做圓餅的時候在餅中夾了一張紙條,寫著『八月十五滅韃子』。收到圓餅的漢人,就開始準備收集棍棒。到了八月十五日當天,大家就拿著棍棒,衝進甲主家中,把甲主打死。以後,每年的八月十五日,大家都吃圓餅來紀念漢人推翻蒙古人的統治。
而另一說法,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,當時北京城巿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,而人們會在中秋節自己製作月餅,用於自已食用和贈予親朋好友,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。
 1 李白家的月餅

床前明月光,有餅沒包裝。舉頭望明月。低頭聞餅香!

2 杜甫家的月餅

細草微風岸,今年送禮多。何物能擺闊?月餅最出色!

3 柳宗元家的月餅

無權鳥飛絕,沒錢人蹤滅。品餅蓑笠翁,獨過中秋節!

4 蘇軾家的月餅

明月幾時有?舉餅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月餅賣多錢?

5 徐志摩家的月餅

悄悄的我收了,正如你悄悄的送,我揮一揮衣袖,來年你還送不送!

6 瓊瑤家的月餅

我有一塊月餅,不知與誰能共?多少秘密在其中,送餅之人能懂。

餅外情深義重,餅內目的重重。 迎來送往懼無蹤,徒留一簾幽夢!

橙盟有限公司~專營各類3C產品,舉凡MP3,迷你音響,iphone各類手機外接喇叭,生鮮魚貨及健康保健食品,橙盟一向秉持誠信熱心提供客戶貼心的服務及優良的產品。

歡迎參觀我的賣場按我

按我

橙盟網購

,更歡迎大家一起團購與指教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rsky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